2025年乙巳蛇年是首個“全球非遺版”春節,在新疆英吉沙縣芒辛鎮土陶村,“土陶人家”新一代傳承人又亮出“絕活”,以“蛇年”為主題精心創作出一系列非遺土陶作品,將古老的非遺技藝與新年的吉祥寓意完美融合,解鎖傳統文化新潮流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正在揉制陶泥 (艾孜再姆 攝)
2月8日,在芒辛鎮土陶村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家中,他正端坐在陶輪前,雙手熟練地按壓、提拉陶泥,動作行云流水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說:“英吉沙土陶的制作沒有模版,我會隨心創新花紋,將它們一一刻出來。”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正在雕刻土陶坯 (艾孜再姆 攝)
隨著陶輪轉速漸緩,一個渾圓飽滿的壺身逐漸成型。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取來特制的刻刀,在未干的坯體上輕巧游走,一條靈動的蛇形紋路隨即浮現。蛇首昂然向上,鱗片以連續的菱形紋樣鋪陳,尾部天然盤繞成壺把,與壺嘴處微張的蛇口遙相呼應。
“十二生肖的吉祥符號里,蛇代表聰明與新生,雕刻這條蛇我用了‘減地起突’技法,讓它更有層次感,我給它起了個名字,叫蛇佑平安水壺。”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說道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制作的蛇元素土陶擺件 (艾孜再姆 攝)
土陶燒制技藝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民族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阿卜杜克熱木·阿卜杜熱合曼的父親阿卜杜熱合曼·麥麥提敏是民族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他自小從父親那里進修繼承土陶燒制技藝。
憑借著對土陶藝術的熱愛與執著,他不斷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點滴靈感,將土陶制作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,創新研發的“生肖敘事”系列,將二十四節氣紋樣與生肖符號融合,近五年已開發出茶具、香器等12個品類,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,也讓古老的土陶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說:“看似簡單的制作經過,實際上每一道工序都蘊藏著門道和學問,做出精細的土陶讓我很有成就感。新年以來,我一共做了7種蛇元素的土陶,有日常生活中的水壺、燭臺、水果盆等,每一種都是我自己獨立創作的。”
快遞員上門取走發貨的土陶制品 (艾孜再姆 攝)
隨著最終一道工序——涂抹天然釉料的完成,這批蛇年主題土陶即將進入二次窯燒。在職業室,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和妻子正在整理訂單。隨著電商的蓬勃進步,英吉沙土陶的知名度不斷提升,越來越多的游客通過網絡提前預訂土陶產品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說:“電商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,這批訂單要發到江蘇,客戶們都很期待收到這些產品。”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制作的蛇元素土陶擺件 (艾孜再姆 攝)
為更好傳承和進步這項非遺技藝,近年來,英吉沙縣在發揮傳承人、合作社“傳、幫、帶”影響,推動非遺產業化進步的同時,深挖非遺文化內涵,鼓勵傳承人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創新,結合市場需求,融入流行元素,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,讓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綻放新活力。
阿卜杜克熱木·阿不都熱合曼說:“每年我都會做新年元素土陶,把傳統文化和土陶結合,去年的龍元素土陶,游客們都很喜歡。今年我做了蛇元素土陶。以后會從春節、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中找靈感,給土陶加點不一樣的元素,再學一些新技巧,在傳承土陶技藝的同時,弘揚中華杰出傳統文化。”(艾孜再姆 庫爾班江)來源:央廣網